現在很多老板都會加入商會或者行業協會等各種企業家組織,他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第一年風風火火,第二年冷冷清清,第三年分崩離析。甚至聯保組織也有不成功的,我有幾個朋友因為貸款人資金鏈斷裂等原因被拉下水,自己的企業也因此陷入困境。
動機決定結果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首先,要看老板加入商會的動機。大部分人加入商會的一個主要動機就是結識人脈,方便做生意,并對此寄予很高期望。而商會這種組織是相對開放和松散的,誰都可以加入,紀律渙散,就是一幫各懷心思的人搭的“草臺班子”。當商會達不到會員各自目的時,會員就會感覺和自己的預期反差很大。其次,要看組建商會的目的。不管是組建者還是參加者都是有目的的,參加者是想增加人脈,組建者想利用商會達到自己更大的目標,很多會長是想借助擔任商會會長成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動機決定結果,動機不純,結果肯定不會好。
優秀商會的特點
現實中其實不乏優秀的企業家組織,我們可以通過兩個經典的企業家組織來分析優秀的商會應該有什么樣的特點。
第一個是泰山會。泰山會的會員都是國內達到某種量級的民營企業家,比如柳傳志、段永基、馮侖、史玉柱等,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做他們的顧問。20年過去了,16個會員幾乎沒有變過。泰山會約定:聚會時不錄音、不記錄、不見媒體、不邀請當地領導,所以媒體鮮有報道。從網絡上僅有的一點資料,我們知道泰山會的目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學習、相互幫扶,解決經營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困惑。他們的管理非常嚴格,定期聚會,缺席要交請假費,第一次1萬元,第二次20萬元。在相互幫扶上最有名的事件是史玉柱的東山再起。
第二個是私人董事會。私人董事會是在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興起的,其組織模式通常也是15人左右,由同等規模的非競爭領域的企業老板組成,加一個專家顧問。他們也是定期聚會,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山東齊河有一家草根企業就無意中組成了這樣一個互助組織,十多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他們也是成功的。他們之間都有公證,有信用體系,據說銀行給他們的授信都是幾十倍于普通企業的。
可以看到這兩個組織的三個共同特點:第一是封閉,會員多年沒有太大的變化;第二是不功利,更多的是同命相憐相惜走到一起,但最終他們都會受益;第三是有共同的使命感、共同的價值觀,就像家庭的穩固依靠血緣親情,宗教的獨立與長久是因為共同的信仰一樣。
優秀的商會也應如此。
商會的生命力
任何一個組織是不是有生命力,取決于其價值觀、理念、經營方式等基因。有生命力不一定轟轟烈烈,但一定會持續不斷地成長。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過去快速發展的企業多數是資源導向型或者關系導向型,但是今后這種粗放生產、靠資源掠奪或者靠“干爹”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大環境變化時,只能向管理要效益,這就對老板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老板不得不去學習。如果商學院是學習的地方,那么像泰山會或者私人董事會更多的是讓學習落地的地方。在這樣的組織里,通過同行之間的交流、分享、探討,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學到各種管理工具落地的經驗,探討適合各自企業的有效方法。如果商會能做到這些,就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有一句話說得好:以什么樣的方式開始就會以什么樣的方式結束。如果以吃喝開始,肯定以吃喝結束,如果以學習開始,肯定會以學習聯結,但是很難以學習來結束。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是結束不了的,除非你不想再學習了。
誰更有優勢
2014年春節以來,馬化騰先后推出微信紅包、入股大眾點評、燒錢支持嘀嘀打車、入股京東四大舉措,打了馬云四巴掌。相信馬云這段時間會非常痛苦。但是,馬云的這種痛苦是注定要承受的。
馬云的電商生態系統,其供應商是開放的,客戶也是開放的,但唯有中間的平臺是不開放的,不管誰做買賣或者誰買東西都要通過淘寶或者天貓,說白了就這一張頁面,想往上排那就多出錢,這種模式就是一種壟斷。有權力就有腐敗,有權力就會有尋租,權力被馬云壟斷,馬云的小弟兄們就會存在著腐敗的可能。很多供應商就是在這個壟斷平臺上,在自相殘殺式的競爭中損失掉利潤。